(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 的二十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乡村振兴和标准化工作的重大战略部署, 充分发挥标准化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的基础性和引领性作用, 健全标准体系,强化标准实施,构建协同机制,助力乡村产业、人 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 国提供标准化支撑。
(二)基本原则
1. 坚持系统观念。 坚持农业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 统筹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各领域,融合标准规划、制定、宣贯和实 施各阶段,充分调动地方、社会团体和企业参与标准化工作的积极 — 3 — 性,构建层次清晰、职责分明、功能互补的标准供给体系。
2. 坚持分类指导。 立足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公共 服务标准化的实际需求,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分类推进各领域标 准化工作,合理确定公共基础设施配置和公共服务标准,着力解决 短板弱项,整体提升农业农村标准化水平。
3. 坚持创新引领。 以标准创新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加 快农业信息化和乡村数字化。 推进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拓 展全链条增值增效空间。 创新标准化推进机制,探索以标准化支 撑乡村振兴的新思路、新路径、新方法。
4. 坚持开放共享。 深化国际合作,推动国内外农业农村标准 互联互通,交流中国农业农村标准化经验,贡献中国标准化方案。 以标准化推动农村共同富裕,让广大农民共享发展成果。
(三)主要目标 到 2025 年,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基本建立,公益性 和市场化相结合的标准化推广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农业农村标准 的国际化程度显著提高,标准化协调推进机制基本形成,标准化支 撑和服务乡村振兴的作用日益凸显。 农业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基本建立。 制修订农业领域国 家和行业标准 1000 项,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显著提升,构建现 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 30 个,农业生产标准化普及率稳步提 升,农业生产与农产品“三品一标”协同推进。 乡村建设标准体系初步形成。 制修订一批乡村建设国 家、行业和地方标准,国家层面创建示范美丽宜居村庄 1500 个左 右,乡村建设标准体系内容更加科学、结构更加合理。 乡村公共服 务标准支撑能力得以提高。标准化示范作用显著增强。 创建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100 个,农业标准化服务与推广平台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深入 实施农业高质量发展标准化示范项目,创建国家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 准化示范基地300 个。 团体标准培优计划和企业标准领跑者计划取得 积极进展。 农业领域国际标准制定参与度得到有效提升。
(三) 建立健全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
围绕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以产品为主线,构建协同高效的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 完善农产品品牌建设和评价标准,加快 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标准研制,促进农产品品牌培育。 加强农业 社会化服务标准建设,规范和提升服务水平。 强化促进农产品减 损增效、转化利用的技术、产品、检测和服务标准研制,构建与农产 品加工和上下游产业相适应的标准体系。 围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 展,开展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服务、管理类指南和标准研制,引导 规范发展
(四) 完善农业绿色发展标准
加快绿色投入品标准供给,强化化肥和化学农药减量化行动 标准支撑。 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水产养殖尾水排放循环利用、 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等标准研制。 集成 创新标准化绿色生产模式,推动农用地土壤安全利用、农业投入品 管控、动植物疫病防控、绿色种植、健康养殖,以及渔业水域环境监 测与生态修复、农业气候资源区划和开发利用等领域标准研制。 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与保护、农村可再生能源、农村沼气工程标 准,健全旱作农业、农业节水技术等标准。 制定生物质成型燃料质 量标准。 完善农业领域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与监测标准体系,加 快制定外来物种防控与管理标准,防治外来物种侵害。